BPD脑正向引导疗法——解开儿童大脑重塑的密码

一、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儿童康复新的治疗出现

核心词:基础理论的发展,决定了治疗技术的方向和方法

二十世纪初,人类开始着手处理关于脑瘫、自闭症、脑损伤等一系列“大脑异常或损伤”的儿童健康问题,由于医学界一直保持的一个观点“损伤或异常的大脑不可能痊愈或恢复成正常”导致这类疾病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随着神经科学、儿科学以及康复医学的大发展,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左右,康复医学界开始出现了以Bobath疗法、Brounnstrom疗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在康复治疗领域沿用至今的中枢神经损伤或异常后治疗技术。这些疗法背后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根据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观察以及当时主流脑神经科学界对大脑功能以及人体发育的认识。以儿童康复治疗领域最熟悉的Bobath疗法为例,其疗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为以下两个观点:

1. Arnold Gesell(1880-1961)研究为基础的“运动里程碑”神经发育理论,以及其发展出来的“神经成熟理论”。

2. 19世纪初由Rudolf Magnus开创的“神经等级控制”理论。

由于要阐述基础理论和疗法核心之间的关系,我们以Bobath疗法为例来简单介绍。当时的Bobath疗法最核心的训练原则为:按照儿童发育的顺序进行训练。因此该疗法后来也被称为“神经发育学疗法“。而这一核心原则的由来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科学家对于发育的认识就是Gesell所提倡的“神经成熟理论”,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运动里程碑”式发育。也就是说,儿童的发育是“天生”的规律,是按照“抬头、翻身、跪、爬行、站立”等一系列的历程碑式的动作发育的,这一规律被当作“发育的本质”所遵循。因此,Bobath治疗其中一个核心原则就是按照里程碑顺序进行训练,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治疗师在治疗中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这其实只是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界对于发育的认知。同时,Bobath治疗的方法也是符合“神经等级控制”理论的,即训练大脑对低级反射进行抑制,促通高级反射的出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认知发育学、神经科学、运动控制领域的研究深入,上世纪60年代的观点早已被全面颠覆。在发育领域,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运动里程碑”发育观点存在着缺陷,因为孩子的发育绝不是简单的“既定”规律,发育的影响因素很多,可变性很大,因此严格按照运动里程碑顺序训练的观点早已被摈弃,取而代之的是任务为导向,注重环境影响等的运动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更加强调肌肉训练,不再寻求反射的促通和抑制,同时也更注重“功能的建立”,这是近三十年以来,儿童康复领域主流的治疗方法。

二、大脑可塑性研究深入,促生重塑大脑为核心的疗法

核心词:以功能为核心的治疗再次受到质疑,大脑重塑理念引起关注

近年来,“损伤的大脑不可再生或痊愈”的观点随着脑科学的发展逐渐被“损伤的大脑也一直在重塑”代替。人脑作为一个“不断在自我重塑”的“机体”被对待。众多科学家在运动、生化、物理等多个领域探索“重塑大脑“的机制。大脑“神经元选择理论”,“具身认知学”等一系列新的脑科学理论被提出。科学家们开始考虑用装置来“修复或重置”大脑,经颅磁刺激,以及脑机接口的研究代表了这一前沿趋势的发展。同时,在康复治疗领域,我们看待发育、运动学习与运动控制的视角再次从“周围”,提升到“大脑”的视角。简单来说,原来我们更注重的“功能”比如孩子翻身、爬行、走路、说话、社交等,从肌肉分析、任务分析、行为分析,上升到“大脑如何与外界交互形成这样的功能”。因此,一味追求“功能训练“、”任务分析“、”游戏模仿“等的现代主流的治疗再次被质疑例如重复的肌肉练习是否有利于大脑的重塑?远离患者能力的“功能训练”是否能建立“良好重塑的大脑”?自闭症患者“强化诱导”能否帮他们建立起“灵活的大脑”?治疗是否需要从“大脑重塑”的角度出发,帮助患者建立更为良好的“大脑重塑之路”,一步步引导患者大脑进行更为完善的重塑。“功能建立”与“重塑”之间究竟有何种矛盾?治疗过程中如何进行“化解”?这一切需要新的“以大脑重塑为观点”的治疗来解决。

image.png image.png

三、从ABM到BPD,脑重塑治疗的创新之路

核心词:大脑重塑有其独特原则,BPD引导大脑最优重塑

2019年,一个叫“ABM神经运动疗法”的技术在国内专业会议中举办首次演讲和培训,同时次年“帮孩子超越极限——ABM神经运动疗法”一书出版,代表着这类以“大脑重塑”为核心理念的治疗技术开始受到关注。虽然ABM在美国仍未被广大学者接受,但其却得到众多“大脑可塑性“理论研究科学家的推崇。尤其是被称为“脑重塑之父”的Michael Merzenich教授的推荐。Merzenich教授的实验为大脑重塑提供了科学依据,个人获得神经科学界“诺贝尔”的卡夫利奖,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医学院的两院院士。他的重要观点是“大脑损伤后脑的修复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样”,而是有其“独特的修复过程”。在他给“帮孩子超越极限”一书的序中所述,他们这样的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总结了数千篇已发表的文献,最终明确了神经系统控制大脑可塑性的原则”,“而我的朋友Anat,居然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与我的研究并行,明确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原则”。这样的观点明确了“大脑的重塑”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原则,ABM的治疗则在使用这些原则。同时,重要的是,这些原则与传统的训练所遵守的原理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BPD脑正向引导疗法的创立者张树新老师在2008年时接触到ABM,并在2016年美国求学时,到ABM中心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同时,求学过程中看到的脑科学的前沿发展趋势,令其更加肯定ABM这类代表脑重塑治疗的技术更具未来代表性。因此,在2019年其团队翻译了书籍,并在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委会的年会中将该技术首次引入。经过六年的继续研究与实践,BPD脑正向引导治疗这一全新的体系面世。该体系不仅秉持了脑科学和ABM推崇的“大脑重塑原则”,同时结合了前沿的神经科学、人体发育学、心理学以及运动学的内容,为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大脑“量身打造重塑路径”。在治疗中拒绝“不利于大脑重塑的僵硬、死板的治疗”,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精准的引导”。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是“治疗大脑”,不是提供“训练”,而是成为“大脑重塑的引导者“,帮助大脑获得最优的重塑方案。

image.png 

张树新博士与ABM创始人Anat Baniel 女士合影

image.png 

四、BPD不仅是一种疗法,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大脑管理系统”

核心词:大脑的重塑不仅仅需要“训练”,而需要“全方位管理”

正如“脑正向引导疗法”这一名称一样,大脑在重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正向”的引导,而非简单的,短时的,重复的训练。我们称之为“疗法“只是为了区别于其他的技术名称,而其实称其为一套”系统“更为贴切。这套系统中,患者本身才是大脑重塑的核心,引导师、家长、环境以及生活活动都为其”重塑“产生影响。因此,在BPD的治疗中,上述的角色以及生活中的情况都将纳入”管理“的范畴。BPD所打造的是一个孩子大脑重塑的理想的治疗、家庭、生活环境,形成严密的”老师主导、家长配合、生活融入“的脑正向引导系统,因此对引导师和家长提出较高的要求。BPD的师资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认证(请参考BPD认证和加盟),而家长也需要通过相应的学习和培训。但其目的是实现孩子大脑良好的优化,突破传统治疗带来的限制,为孩子健康提供最优的帮助。

 

五、BPD疗法可适用全年龄段,脑功能发展/障碍者

BPD着重的是为脑功能重塑,针对各年龄段所遇到的脑功能问题都可有针对性的治疗。

image.png


电话
首页
二维码
BPD引导中心信息